意大利筋膜手法是由意大利物理治療師Luigi Stecco開創,基于30多年的解剖文獻分析和臨床實踐,用于評估和治療骨骼肌肉系統疾病、功能障礙和內臟功能紊亂。
意大利筋膜手法有一套自己完整的評估診療體系,通過它的治療,可以幫助患者從根本解決疼痛等問題。同時它驗證了整體觀的思路,將筋膜解剖知識和身體功能相結合,可作為醫患共同的有利工具。
筋膜手法定義了控制6個方向14個區域運動的肌筋膜單元(Myofascial Unit,MFU)。每個肌筋膜單元包括該區域的骨骼、肌肉、神經、筋膜、血管、淋巴等。
?CC點(center of coordination,協調中心):像背闊肌、大圓肌、岡下肌、三角肌等,它們的收縮都會使肱骨向后運動,實際上,在完成這一動作時,這些肌肉中只有部分的肌纖維被激活,這些協同完成同一動作的肌纖維產生的力的向量匯聚一處——協調中心CC點。 CC點在解剖學上有明確定位,CC點的病理變化實際上是產生癥狀的原因!
?CF點(center of fusion,融合中心):但人體并不可能像機器人一樣只做簡單的前后、左右、上下的運動。在完成復雜動作時,則涉及到cf的調節作用。比如手臂內收的動作是手臂由向前方向的運動過度到向內方向,這樣的動作若要保持流暢,就需要cf點保持正常的生理狀態!
?CP點(center of perception,感知中心):存在于關節附近,正常生理狀況下感知關節的運動;在病理情況下,則感知疼痛。沒有明確的定位,不同患者,不同病情,其位置也不相同。
意大利筋膜手法展示了一個完整的生物力學模型,以幫助破譯筋膜在肌骨失調中的作用。筋膜是理想的感知并協調運動的組織,當身體某一部分向任何方向運動,該區域的筋膜就會進行肌筋膜和張力的重新排布,筋膜內部的傳入神經興奮,感知精確的方向或空間信息。任何對筋膜滑動的阻礙都會導致傳入神經改變,造成不連貫的動作。